1)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装冲突(九)_1890东南亚之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月十二日,赵尔丰率高原边防军和高原地方军共三万无五千余人,向年曲麦前进。

  随军行动的还有一万多名“民夫”,这也是青帝国老传统的,用平民充做后勤部队。

  但是在高原上,即便是第七师也没有底气说不要这些“后勤队”,不然真的会没饭吃。

  连带民夫总数近五万人,赵尔丰想了想,打出了二十万大军的旗号,浩浩荡荡的向西推进。

  这是疑兵之计,更是恐吓后藏等地区的亲英势力,不信?反正近五万人往这儿一摆,谁能说是假的?

  你说不够二十万?人过十万,扯地连天,近五万人,虽然还达不到扯地连天的程度,但是放眼望去,一眼也望不到头。

  人一过万,无边无沿,看不到尽头的人潮,足够吓住那些墙头草势力了。

  且,也能给英国人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其增兵。

  没错,迫使英国人增兵,这就是赵尔丰的目的。

  赵尔丰的补给困难,要从三镇一路用船运往山城或者成都,再换成大车,运往川边。

  等到大车也无法通过了,就要靠马队,甚至人挑肩扛,翻过陡峭的雪山,进入高原腹地后,才有牛马车可以用。

  这一路上路途艰险,运到高原上,一发子弹的运费都比子弹的造价贵上三成。

  但是英国人就有好吗?

  赵尔丰虽然军队人数多,但是好歹受到高原人的支持,至少粮食能暂时使用高原上的粮食。

  英国人呢?还在修路,但是那条路支撑一个师已经筋疲力尽了,再增兵,就要陷入后勤困难了。

  英国人若是不增兵,赵尔丰就要用全线出击的战术,凭借兵力优势,让其顾此失彼。

  他手里的军队又不是装备落后的农奴兵,甚至比英印军的装备要好。

  至少第七师到来后,高原边防军75毫米口径大炮的数量来到了42门,比英印军装备的大炮都多。

  且,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大英帝国印度事务大臣约翰·莫莱出于削减开支的角度,要求减少印度的军事预算。

  所以自此时起,英印军就停止了扩张,更没有进行换装武器等,装备的火炮还是架退炮,数量也不多。

  且,大炮只由英国人进行操纵,印度人没有进行过现代化、机械化、大规模进攻等训练。

  但,也不是毫无威胁。

  英印军作为英国正式军队的一部分(殖民军在英国内部也是正式军队),参加了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战斗。

  虽然这些战斗都是一些低烈度,低技术,小规模的战斗,但也是战斗经验不是?

  所以,英印军称得上经验丰富。

  且,此时的英印军不是后面的印军,加入英印军中的印度人,除了郭尔喀雇佣兵这种有着雇佣兵传统的人,就是想改变命运的人。

  众所周知,印度有着封建宗教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今天不是说种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