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朝局_将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就是知道漏洞,却不知道怎么去堵,实际上,还是只能寄希望于官员的操守。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制度实际上已经趋于完善,即便是景兴鼎革,也非是全部推倒重建,更像是在查缺补漏,一部唐律,几乎已经涵盖方方面面,现在的秦律,多数都基于之上而来,现在做的,只是去掉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东西罢了。

  还是那句话,能做出大文章的,还是在税赋上,至于其他方面,变动其实并不算大。

  赵石对这个也没什么见解,他可是知道,即便再过去几百年,监察制度还是那个样子,相比之下,这个时代的官员操守,却还令人放心一些,他们或许会看上去有些迂腐,有些顽固,但赵石接触的这些文人,都或多或少有着道德洁癖,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许不会是济世安民,匡扶天下,但他们却都想着在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姓,换言之,他们的欲望,多数不会落在贪渎枉法之上,那是要让祖宗蒙羞的。

  说的有些远了,回到正题。

  第二个原因,景兴一朝的臣子们,都在渐渐老去,相比军中将领人才辈出,朝堂之上的新旧更替,却是显得艰难的多了。

  枢密使汪道存老了,但能接替这个位子的人,至今也没有什么定论,除非几位大将军回朝,不然的话,从朝中看,除了兵部尚书李承乾之外,真还没有太过合适的人选,但李承乾的岁数却也不小了。

  同样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在渐渐老去,但争这个位子的人不用担心,中书之中,尽有人在盯着,不用太过担心,李圃去后,这个位子无人问津,当然,这个位子想要坐上去,并非那么容易就是了。

  文武辅臣都是这样一个情形,可见,朝中职缺空悬,可并非只是因为长安之乱,王氏族诛留下来的首尾。

  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因为大秦在经过新一轮的扩张之后,人才的缺乏,正在进一步加剧,朝堂上的职缺不少,地方上的职缺更多。

  大批的官吏,进入河洛,河中,河东等地,这却进一步加剧了朝堂官员的老化趋势,年轻人,总是更愿意去地方任职,顺便赚取资历,政绩,无论世家子,还是寒门书生,都是一般想法,而朝廷这里,也很乐见其成,按照大秦官场的规矩,年轻人本就应该更多的去地方历练,不过如今,却已经成为大秦官员任免中的一种趋势,让朝堂重臣们感到分外尴尬的趋势……

  当然,在这样的朝局之下,也给官员任免带来了很多变化,荐举之制又一次被人提起,并很快付诸实施。

  在官员岁考上,只要是优等之人,几乎多数立即便会得到晋升。不再固守于三年大考的规矩。

  只要有着才干。很快便能脱颖而出。几乎可以预见的,很快,京中各部便会出现更多的新面孔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