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五八章 汉王李元昌_李佑的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承乾坐在称心的墓前,一边喋喋不休的说着,而说着说着,李承乾又嚎啕大哭了起来,这哭声之中其实有太多的委屈和无奈。

  曾经他李承乾也是天之骄子。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可是谁知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叛逆起来。

  于是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

  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

  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另外一个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最后一位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李承乾只能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羁。

  你以为除了这些就完了,当然没有完,在李承乾的背后还有一位追赶者,李承乾的亲弟弟李泰。

  从贞观十年起,随着太子李承乾的日渐堕落和屡教不改,李世民内心的天平开始逐渐朝魏王李泰倾斜。

  因为李泰喜好文学,所以李世民就特准他在魏王府中开设文学馆,任他自行延揽天下名士。许多政治嗅觉比较灵敏的朝臣立刻意识到这是天子有意释放的一个政治信号。

  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不也是通过文学馆延揽人才、树立声望,继而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最终登上天子宝座的吗?

  天子既然发出了这种政治信号,有心人当然就对魏王李泰趋之若鹜,于是「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

  李世民曾经还亲口说过,「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资治通鉴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