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二章 焦炭和燧发枪_大明最狠一个山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际上,陈詹当天就开始造炮了,他等不及炮厂的新炉慢慢烘干,直接用了铁匠铺的小炉,和那个叫严三七的炉丁开始试炼精铁。

  铁铸炮管对铁的品质要求很高,这个时代炼出来的生铁杂质含量很高,加上高炉的炉温不够,铁液硅含量较低,浇铸的时候冷却过快,导致石墨来不及析出而得出容易脆裂的白口铁。

  这种情况会造成极高的废品率,且铸造出来的大炮容易炸膛,只能靠加厚炮管,或者用熟铁包生铁,铜包铁心等方法来预防炸膛。

  用这种方法造炮,一是成本高,二是过于耗时,三是造出来的大炮极其笨重。

  秦川要做的便是提高冶炼技术,最基本的是想办法提高炉温,并建造二次精炼炉,用以来炼出杂质较少,含硅较高的铁水。

  然后把龚振麟的铁模法和罗德曼的内模水冷技术相结合,通过预热模具或暖箱保温等方法,控制铁炮冷却速度,铸成灰口铁炮管。

  如果上述方法无法实现,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白口铁变成黑心可锻铸铁,从而提高炮管的强度。

  这几个法子,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会非常难,非常非常难。

  铁模和水冷管道等硬件问题并不难,难的是软件,是温度控制。

  铁模要加热到多少度,水冷的水流大小、速度,风冷的风速和管口大小,保温的温度和时间,退火的温度和时间等,这些是最主要的问题。

  在没有相应仪器的当下,只能靠不断试验,不断砸钱进去摸索。

  要知道,罗德曼摸索了整整十年,才完成具体量化和成规模铸造。

  秦川当然等不了那么久,他的优势是知道这是可行的方法,知道原理,也知道几个大概的方法。

  最关键的是,他有钱、有人、有铁料,可以无限制地投入试验。

  砸个三五十万生铁进去,应该能摸出成体系的数据了吧。

  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冶铁问题。

  明朝的铁一直是南方的铁品质远胜于北方的,因为南方树木多,用木炭炼出来的生铁杂质较少。

  严三七在福建官铁场干过十几年炉丁,也算是个中行家了,他提出像炼闽铁一样,用木炭冶炼一部分精铁,用来做铸造火炮和火铳的铁料,其他兵器农具之类的铁料用煤即可。

  秦川否定了这个建议,不仅因为附近木材少,还因为木炭的热值不够,烧不出硅含量高的铁水。

  他要用焦炭。

  山西多得是煤炭,黑山矿场就有一个露天煤,他只需建几个干馏窑,把煤干馏成焦煤就行了。

  焦煤拥有木炭的优点,没有煤的缺点,且热值比木炭高很多,能满足灰口铁的温度要求。

  这个时代应该有人懂得干馏焦炭,但问题就在于,严三七没见过干馏窑,不懂这东西怎么弄。

  秦川更没见过,他只是前世在论坛吹水的时候学会了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