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章 同年重逢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去,不当想什么歪门斜道。这几日我好好准备一番,静待召试就是。”

  韩绛点头:“正该如此。此次与你一起试馆阁的是解宾王,若是无事,可去走动一番。”

  杜中宵这才知道此次入京召试的不只自己一个人,急忙问解宾王的情况。

  解宾王年纪已大,为官从年,与杜中宵不同。明道年间知黄县的时候,遇到天灾,努力救济,存活了许多百姓性命,恰巧陈执中是京东路转运使,极是赏识他。现在陈执中为首相,荐他入馆阁。

  其实解宾王这种才是馆阁官员常见的情形,中进士之后在地方幕职任上历炼十余年,有朝中重臣赏识,才有进馆阁的机会。在馆阁这清要之地,如果被朝廷赏识,便进入台谏词臣的升官快车道,迅速走上人生顶峰。如果没有表现的机会,便带着馆职出外任知州,以后看各人造化。

  杜中宵为官五年多,做过推官、知县、签判、知军,二十多岁便就被举荐,走的其实是科举名次在前的少年进士的路。这个轨迹,同年之中,其实是王安石才有资格走的。不过王安石心气极高,认为地方上锻炼更加重要,不屑于走馆阁这条快车道。而当年的状元杨寘又英年早逝,庆历二年进士的名额此时是空缺的,杜中宵得到机会,也有这个原因。

  正是因为年轻,这个机会得来是易,杜中宵才格外珍惜,患得患失。一旦错失机会,极有可能就会外任通判或者知军,很难得到知州职事,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出头机会了。

  问过了解宾王,杜中宵心中略有了底。与自己相似,解宾王也不以文章著名,倒是在地方上多有治绩。举荐他的昭文相陈执中,本就不是科举出身,偏重实务而文词不足,又特别得皇帝信任,被很多官员讥刺为不学无术。有这样的背景,这一次召试不重诗赋也说不定。

  喝着酒,杜中宵向韩绛介绍现在唐龙镇的情况。

  现在京城之中,来自唐龙镇和火山军的货物不少,特别是一些珍宝奢侈品,引起很多人的好奇。韩绛这种大户人家,见到这种机会,自然动心。

  韩家家大业大,兄弟众多,大多数人都出来为官,还有人守着家业,经商置业。唐龙镇这种机会当然不想错过,如果有机会,他们也想到那里做些生意,赚些钱财养家。

  听杜中宵讲着唐龙镇的繁华,韩绛越听越是惊奇,问道:“如此说来,唐龙镇一个边远小城,每年商税便有数十万贯,相当于内地一大州,这还了得?而且听你话里的意思,这才是初开始,过上几年翻上几番都有可能。如果真是如此,商税岂不是比上开封府了?”

  杜中宵道:“不能这样算,那里边陲,有榷场的。河北路几处榷场,一年收税数百万贯,哪个地方的商税比得上?那里是一国贸易聚集之地,不能以常理来论。”

  韩绛道:“那可不同,河北路榷场税是朝廷收的,与河北路无关。唐龙镇那里,税却是入了经略司手里,朝廷眼里,岂可同日而语?怪不得这一年来,河东路州军被人视为好缺,钱粮宽松,做官岂不是容易得多了?这几个月,审官院那里已经不是河东路官缺让人指射了。”

  杜中宵道:“哪里会如此。榷场的税,依然是入三司,不归经略司所管。不过,经略司在唐龙镇和火山军有不少实业,特别是柜坊,获利极多,这才是钱粮宽松的原因。”

  商税是火山军收的,账是三司的账,用于附近州军驻军,也是三司统一调配。只有柜坊,还有一些店铺实业,才是经略司参股,分享利润。郑戬这一年在河东路大修道路,钱就是从这里来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