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波工业化红利和延续国祚_大明的工业革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不知道后世对他的盖棺定论是怎样,但他确实有一颗治世明君的心,想到关乎老百姓能否熬过这个冬天的火炭被解决了。

  崇祯心里就像是烘烤着一团炭火,热切的问道:“爱卿,这种洗煤的水堰有多少,一共修筑多少洗煤作坊,每日能洗出多少火炭。”

  听到崇祯三连问,就像当初把大弟子宋士慧推出来一样,朱舜还是没有自己回答,而是让弟子徐积薪回答,让他在皇帝面前好好的露一次脸。

  争取简在帝心。

  徐积薪被恩师推了一把,向前走了几步,心里对恩师十分的感激,想着等恩师哪天遭遇不测了一定给恩师守孝三年。

  徐积薪觉察到皇帝的视线,没有半点的怯场,展露出了他作为京城第一才子的锋芒毕露:“启禀皇上,这种由水泥修筑的水道叫做浮选法洗煤池。”

  “浮选法洗煤池配备大明蒸汽机修建而成的浮选洗煤池,一共有十座。”

  “永定河岸边一共修筑了四十家洗煤厂,其中二十家的两百座洗煤池洗出来的煤炭用来个供给整个顺天府,让老百姓享受工业化的红利。”

  “剩下的二十家洗煤厂的两百座洗煤池,十家属于山海关总兵满桂,洗出来的煤炭全部通过平沙船送到了辽东。”

  “还有十家洗煤厂的一百座洗煤池属于镇远侯,本来是用来供给老百姓的,后来三边总督孙传庭传来消息说是西北的将士们缺少火炭,镇远侯便把所有的精煤不要一分银子的送往了西北三边。”

  东林党官员们看着在那高谈阔论的徐积薪,不免有些羡慕,倒不是羡慕徐积薪的才学,而是羡慕徐积薪有一个好恩师。

  大批量洗出精煤的功劳,对于当今的大明来说,作用还要大于亩产一千多斤的高产杂交水稻。

  大明并不缺少粮食,只是缺少土地。

  老百姓吃不上饭那是因为大明万里疆土中的八成土地掌握在官僚乡绅手里,倘若这些土地平摊给老百姓,不敢说全部吃饱,最少能保证大部分老百姓不被饿死。

  高产杂家水稻再是高产,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高产杂交水稻最大的作用是在军事上。

  出产的粮食越多,需要种植粮食的壮丁也就越少,能够抽调出来的军士也就越多。

  倘若大明的土地全部种上一千多斤的高产杂交水稻,也能按时收上来课税,国力足够供养五六百万军士。

  还是至少。

  但对于官绅不纳粮并且没有多少土地的大明来说,高产杂交水稻终究只是一个鸡肋。

  精煤就不一样了,有了精煤足够老百姓在越来越冷的冬天活下去,这可是活人无数的大功绩。

  有了这些洗煤厂每年冬天都能救活无数老百姓,要知道如今的鬼天气,两广都开始下雪了,还是大雪。

  只要能活下去,哪个老百姓愿意背井离乡远离祖坟,四处奔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