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五章科举试毕_林家小姑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卷时,誊录手统一使用朱砂红笔,所用的纸张数、墨水颜色均要一致。

  由于,考生的原始试卷是用黑墨书写的,所以称为“墨卷”;而誊录后的卷子,是用红笔写的,故称为“朱卷”。

  最后,誊写校对完毕后,还要进行”对读”,即将真卷与誊录卷送交对读官核对,核对无误后,由对读官在试卷上盖章。

  同样还是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大乾朝科举考试会将阅卷责任全部落实到具体个人,每道程序除有人监督外,每份朱卷上至少还要有六个各环节负责人的签印。誊录手、对读官的姓名、籍贯也要留下来,标注在墨卷的末尾,以备查验。

  大乾朝科举阅卷分为内、外两拨人,即所谓“内帘官”和“外帘官”,“内帘官”负责阅卷,“外帘官”负责考场事务和监试,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公事在内帘门口接洽。且整个阅卷过程,所有官员都必须住在贡院内。

  糊名易书之后,便是阅卷了。

  试卷先分送给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试卷分送,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来抽签分配的,所以阅卷人员批阅试卷是随机的,整个过程赵昕都在当场主持。

  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就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

  手续繁杂,亦是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使程序严谨,也不免出现因主观因素破坏考试公平的现象。

  而且,古代阅卷的主观因素极大,为避免有才者因有不负责任的阅卷人员误了前程的,通常,考官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取”的荐卷进行复核。

  赵昕虽作为主考官,不过大多都交给李维之主阅,自己则是随意抽取看看。

  待全部试卷皆阅,赵昕统一归纳一遍,共取士一百二十三人。

  科举事毕,赵昕不由地缓下心神,道:“此次会试参与者有三千余人,却取士一百余人,怕是难以交代。”

  一般来说,参与会试的都是些“精英”,所以每次科考基本都是百中取一,已成惯例,而按此次会试规模,取士应约三百余人,可这如今,连一般尚未到达,怕是难以交代,尤其是发生变更试题这一遭事,更是无法向士子们交代。

  李维之亦是无奈,上前禀告道:“殿下,第一场考试中途换题,俨然影响了士子们,心智不坚着,自是大受影响。”

  “好在,第一场之后,士子们发挥还算正常,除却这一百二十三人三场皆可,老臣亦是选取二百余份除第一场较差,其余两场尚且暂可的试卷由殿下定夺。”

  赵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