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贾珩:此地无国公,只有一丈夫,两夫人……(求月票!)_红楼之挽天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疏?”

  董鹤龄道:“朝廷在崇平十六年已因兵事消耗国帑不知凡几,并多次蠲免山东灾民赋税,如今山东地方有事,本省不可再因事繁朝廷。”

  其实,山东布政藩司的粮秣是有一本总账,如果按账面上的数字,官仓中是有米粮的,但先前因为种种支借挪用,已经落下了巨额亏空,这是一笔烂账,经不住朝廷的追查。

  孔懋甲手捻颌下一缕胡须,说道:“这样啊。”

  董鹤龄不欲多言,只是心头忧虑不胜。

  青州府、东昌府已经出现饿殍,报灾的公文如雪花一般递送至藩司,藩台大人已经向山东的大户筹借米粮,但应者寥寥。

  或者说,正处小冰河时期的大汉,原本就是乏粮的,虽得贾珩推广种植红薯,也没有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北方百姓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毕竟哪怕是后世的华夏,也是许久才解决了温饱。

  孔懋甲沉吟说道:“既然民有倒悬之忧,孔某遵圣人教诲,也不敢见百姓嚎哭于野而见死不救,董大人,等会儿还请董大人书房叙话。”

  董鹤龄闻言,心头转忧为喜,说道:“下官多谢孔老先生仁厚。”

  在场一些士绅以及山东当地的官员也都纷纷交口称赞。

  待歌舞方散,董鹤龄随孔懋甲回到后院,二人进入书房叙话。

  孔懋甲落座在一张太师椅上,端起手中的茶盅,说道:“董大人想要借粮六十万石?”

  “四十万石也是够的。”董鹤龄斟酌说道。

  孔懋甲道:“借粮之事好论,但老朽听说南方新政推行的如火如荼,朝廷打算在北方诸省推广新政,清丈田亩。”

  董鹤龄愣了一下,沉吟道:“下官还没有收到这个消息。”

  四条新政肯定是要推行全国的,河南那边儿已经全面清丈,据说查出了不少隐匿田亩,造册登记,等明年就要征税。

  孔懋甲手捋颌下胡须,说道:“董大人,老朽族中不少田宅皆为祭田,按说是不征税的。”

  所谓,为求免税,各有各的理由,宗藩免税、勋戚免税、官绅士衿免税,现在孔衍圣公免税。

  可以说如果都免税,那能够征收的税基只会越来越萎缩。

  董鹤龄道:“老先生,此事关乎朝廷大政,下官也实是难办。”

  但见孔懋甲脸色变了变,连忙话题一转,心底咬了咬牙,说道:“老先生,不过下官勉力为之。”

  那就在清丈田亩之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诸省都在推行新政,朝廷应该不会将目光放到这里。

  孔懋甲开口道:“那既是这样,就劳烦董大人了。”

  “老先生,那六十万石粮食?”董鹤龄点了点头,急声说道。

  语气犹似讨要“我那一个营的装备”的楚云飞。

  孔懋甲道:“董大人放心,稍后,我让管家从粮仓中拨付米粮。”

  仅仅靠布政司衙门还是不够,朝野之上还当有人帮着遮护才是。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