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24章 你们难道要和杀父仇人共谋吗?_启明115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构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

  同为汉人?

  没什么不可以谈的?

  历代王朝更替不就是汉人之间互相残杀吗?

  权力!关键是权力!什么异族不异族的!

  老糊涂!

  但是张浚说的不无道理,想要光明正大与金国合作,朝野上下主战派势力必然大力反对,到时候他也不好做人。

  整理了一下心情,赵构缓缓开口。

  “可是德远,光复军已然据有河北、山东还有河南之地,眼看着燕云也要拿下,这样下去整个中原据有一半,这是要成大事的趋势啊,如此大势,他们真的会和大宋共处吗?”

  “老臣还是那句话,光复军起事不过二载,根基浅薄,必然不能在中原扎根,只要能得到其高层信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不准就能让他们归降大宋,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中原、燕云,何乐而不为也?”

  赵构诧异地看着张浚,发现张浚这话不像是在开玩笑,他是真的这样认为的。

  “偌大战果,他们肯拱手相让?”

  “人贵有自知之明,若其知晓无人主之能,则纳土归降亦不失封爵之礼遇。”

  张浚拱手道:“若能达成此目标,大宋幸甚,天下幸甚,所以,陛下,老臣自请为使,愿出使山东,与光复军首脑面谈,晓以利害,若谈不成,再用其他方法也不迟。”

  赵构认真的想了想,觉得张浚所说的未必就没有道理。

  如果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那赵构肯定不愿意动兵,动兵多危险?

  而且就算谈判不成吧,谈判期间光复军也不可能轻松解决金国,金国就算失去燕云,还有辽东和关中,光复军腹背受敌,不可能对宋形成战略威胁。

  所以,在短时间内,宋国还是安全的。

  想通了这一点,赵构就感觉张浚的办法可以试一试,万一成了呢?

  实在不行,再转为汤思退等人的办法,反正就眼下的局势来看,宋国优势很大。

  赵构于是缓缓点头,正准备开口答应,忽然又想到如果真的让张浚出使,让他说动了光复军高层,使之纳土归附,那么张浚就是一张嘴巴收复中原的大功臣,简直是拥有了不败金身。

  到时候他还不得权倾朝野?

  一旦中原归附,那么新归附的北方政治势力必然向张浚靠拢,甚至北方军队也会向张浚靠拢,以为靠山。

  张浚本身就有偌大名望,要是再得到政治势力、军事势力和道德高峰,那就是功高震主。

  不行,这样的局面不能发生。

  尽管八字还没有一撇,但是赵构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皇帝,必须要有这种未雨绸缪的精神。

  于是赵构开口了。

  “德远的建议我以为是可以的,但是德远,你是我的良佐,离开你,我不知道还能与谁商议军机大事,这样吧,长卿,你出使山东如何?”

  赵构认同了张浚的看法,但是没有让张浚出发,而是选择了同为参知政事的陈康伯。

  在赵构看来,陈康伯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没有张浚的军事背景和才能,就算一张嘴说服了光复军,也没有张浚那么大的威胁。

  同为主战派,陈康伯没有张浚那么讨人厌和强大的战斗力,也能得到张浚的认可。

  应该可以。

  果然,张浚听到了赵构对他的吹捧,有点得意,就没有反对赵构的意见,表示了支持。

  汤思退和沈该虽然不爽,但是也不反对,反正他们是绝对不想去山东冒险的。

  枢密院三人低头不言语,默认了这一选择。

  于是乎第二次出使山东的使节团代表就被确定为了参知政事陈康伯。

  相比于第一次出使的试探性规格,第二次出使的规格就高多了。

  参知政事亲自带队,参与人等也不局限于枢密院小官,尚书省和枢密院都派出了一定品级的官员参加,携带的礼品也远远不是上一次可以相比较的。

  据此,南宋方面统一认为,这一次一定可以取得实质性的外交战果。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