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36章 死亡笔记_聊斋好莱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反转情节,的确能够让让电影的故事看起来更刺激,更有趣。

  可如果智斗和反转成分过多的话,就真的变成了作死的烧脑电影了——

  从烧脑电影这个概念被提出后,好莱坞也诞生过很多不错的类似影片,像《决胜21点》、《禁闭岛》之类的。

  这些电影口碑都不错,可除了一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却普遍票房成绩一般。

  说白了,也就是不太受广大观众欢迎。

  为什么呢?

  曲高和寡是最主要的原因。

  说到底,观众们去看电影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不是为了挑战自我。

  烧脑这种事情,如果能受普罗大众欢迎的话,美国甚至世界上,反智主义也不会像病毒一样流行了。

  夏洛特知道,观众希望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真的只有聪明人能看懂的烧脑电影,而是那种自己既能看懂,又能让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的“烧脑电影”。

  ——夏洛特原本的时空中,《盗梦空间》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成就了商业片的经典。

  相比之下,日版的《死亡笔记》电影虽然成绩也还不错,但终究是无法脱离小众的窠臼。

  何况,全世界都知道,岛国人的电影口味是很独特的——

  且不说一些生理启蒙的片子,光是考虑这个国家的年度票房前十经常被动画片的剧场版占据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日本电影市场的特殊性了……

  反正,夏洛特经过考虑,最终决定放弃电影的模式,先将《死亡笔记》改编成美剧试一试。

  这样,一方面这个复杂的智斗故事有了充足的讲述时间,反复不停地反转也不再成为问题了。

  ——毕竟,如《越狱》之类的成功美剧,就是靠着每一集结尾处的断章,不,是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的。

  这方面《死亡笔记》也可以模仿。

  另一方面,进入新千年后,欧美娱乐市场上,电视剧集的影响力,是在逐渐上扬的——

  《权力的游戏》那种堪比一线商业大制作的姑且不说,就是英剧中的《神探夏洛克》,也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了“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夏洛特觉得,如果电视剧集拍的好,没准儿一样能获得堪比商业大片的影响力,而且还更加持久。

  这样一来,他也能借机炼化盗取的那丝死亡之力。

  而且,因为电视剧不像电影那么显眼,他也更容易躲避地狱之主的关注……

  当然,将《死亡笔记》改编成电视剧后,夏洛特作为知名的大导演,虽然依旧能够主导,却不再适合亲自动手拍摄了。

  就像后来詹姆斯·卡梅隆的《末世黑天使》或者吉尔莫·德尔·托罗的《血族》,这些到电视剧圈子里打钱兼修养的知名导演一般只会拍摄聚集开头的几集以及某些特别重要的剧集,其他部分还是要交给那些普通导演的。

  夏洛特也不打算例外。

  ——事实上,他的时间也没有充裕到让他去拍完一整部电视剧的可能。

  而虽说与电影的制片人中心制不同,美剧圈里核心编剧的权力最大,但《死亡笔记》的剧本原本就来自夏洛特,他本人就是核心编剧,倒不用担心这方面被掣肘。

  这个时候,找一个信得过的制片人帮忙盯着剧组不失控,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情。

  夏洛特就选中了威斯伍德先生。

  毕景双方的交情是摆在那里的。

  而威斯伍德先生作为电影制片人,除了与夏洛特合作的两次,也一直过得不温不火。

  对这样的他来说,转去做电视剧的制片人,也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何况他其实也并不是多喜欢新线公司的内部氛围,只不过是找不到更好的去处罢了。

  这种情况下,夏洛特觉得请对方来帮自己监制电视剧,还是很有可能的……

  请收藏:https://m.qingm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